北京国际商会名称北京国际商会

所在位置:首页 > 经贸热点 > 正文

中国企业如何赢在后疫情时代


2020年06月08日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全球新冠疫情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人类危机,以往大多数规划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都难以处理由新冠疫情危机带来的差异、不确定性与变化。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将疫情带来经济社会的变化总结为抗疫期、波动期和后疫情时代三个阶段,思考经济、社会发生的变化。中国当下已进入了波动期,领先于列国。防止疫情反扑和恢复经济秩序是当下最重要的命题。

波动期:恢复秩序,重启经济

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放缓,下降6.8%。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6%。在3月底到4月上旬期间,多家金融机构将中国2020年整体GDP预测持续下调至2.7%左右,但对2021年保持乐观,预测增速的中位数在6.5%左右。

尽管外部对国内宏观经济预测处在下调阶段,但中国的经济复苏曙光初现。当下供给侧要素的恢复情况相对积极,与疫情初期相比,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逐步恢复,劳动力市场稳定向好。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2月份下降0.3%。

具体来说,中国宏观经济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复苏呈现各自的特色。

生产供应有序恢复,复工复产进入“下半场”:截至4月份,中国大部分企业已经基本恢复生产,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复工率超过99%。但由于新冠疫情对全球需求端的冲击和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导致中国以进出口为主的企业受到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外需求下降导致的外部订单减少,以及国外经济停滞导致原材料和元器件供应不足。不少企业因此被迫减产、调整生产计划。下半场的关键挑战在于复工复产不同步,全产业链缺乏有效协同,这对中企提出新的挑战,也是倒逼企业增强忧患意识,提升供应链柔性,加大数字化和科技投入的契机。

消费者呈谨慎乐观心态,消费需求逐步回升:BCG的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与疫情前相比,居民整体消费意愿正在恢复中,尤其对于出行等品类的消费信心恢复较慢。中国消费者正逐步适应疫情后的新常态,对疫情的谨慎乐观突出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日常生活重回正轨;居安思危渐成常态,77%的消费者表达了对经济衰退的担忧,59%表示了对个人和家庭经济情况的忧虑;生活方式悄然改变,从适应“居家隔离”,到注重“居家品质”,再到“居家场景”逐渐铸就新的消费观,许多在疫情期间形成或触发的新消费习惯将会长期保留;较其他国家更为乐观,38%的中国消费者表示相信疫情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43%的消费者认为中国现在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安全,相比于欧美消费者,中国消费者表现出了更高的消费意愿。

据BCG模型测算,波动期在管控得力、复工复产有序、消费者信心稳中向好的积极场景下,相较于疫情未发生之前的情形,对国内整体经济的影响应该在5%到15%之间。

同时,历经抗疫期震荡的中国资本市场仍处在跌宕起伏中,据Captial IQ数据库对中国市值最高的500家企业的追踪,中国所有行业的股东总回报在疫情初期大幅下跌后有所反弹,但3月开始,疫情全球化蔓延,资本市场原有回升趋势被一定程度逆转,且资本市场对不同行业的态度呈现分化,食品行业、医疗健康行业、家用产品行业、软件服务行业受冲击相对最小,运输行业、耐用消费品行业、服装行业、零售业受冲击最为严重。

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中国区执行合伙人范乐思表示,“面对疫情,中国政府相继出台相关的财税与贷款政策,刺激经济恢复与增长,援企稳岗,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政府的方案相对稳健谨慎,刺激经济更多采取减税降费形式而非直接补贴,重在赋能,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包括税费减免与补贴、费用缴纳期限延缓、贷款与资金支持、市场需求激发。”

后疫情时代需要面对新常态

当前,中国抗疫形势向好。BCG预计,从贸易到供应链、从企业经营到消费者习惯和偏好,各个领域都将发生巨大变化。

疫情改变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人们已经大规模转向远程办公,采取一种新的工作与生活平衡方式,即工作与家庭相结合。企业正在投资于提高远程办公效率和可持续性的领域。消费者在网上购买的商品大幅增长,企业也配套了送货服务来满足消费者需求。面临学校的停课,学生已经转向了在线学习,远程办公软件和视频会议系统使得线上教育更加方便。

波士顿咨询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何大勇表示,“这些行为上的转变很有可能是永久性的,从而引发更大规模的‘涟漪效应’。远程工作的广泛采用将重塑商务旅行行业,对航旅和住宿产生深层影响。在线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大规模普及将导致电子商务、商店购物和娱乐业的结构性变化。远程、非接触的方式也为医疗卫生和教育行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BCG认为,后疫情时代直到疫苗能够普及或是出现其他同等效果的代替治疗方案时,才算真正来临。根据当前所得到的信息,预计将需要12至36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研制并部署疫苗或高效的治疗方案,从而进入下一阶段。

把握当下,方能制胜未来

后疫情时代的道路充满挑战,企业领导者需要清楚地了解组织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BCG研究了标准普尔全球1200家企业中最优秀的25家企业走出2007年至2009年大衰退的经历。这25家企业的领导者有充分的忧患意识,能够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带领企业尽可能地避免损失,即使遭受损失后也能以更快的速度恢复。通过对这25家企业的观察,BCG从中发现了五个关键因素。

主动采取行动:迅速稳定现金流和节降成本,为组织提供保护并打下坚实的基础。

树立清晰愿景:表现好的企业深谙愿景的重要性,而愿景和企业长期发展主题息息相关。

寻找增长活力: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企业需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能力,围绕客户当下和未来的需求,灵活部署商业计划,并相应调整渠道、营销、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建立敏捷供应: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企业在供应端需要保持敏捷性和适应性,并统筹考虑供应链上下游变化给自身带来的潜在影响。

构建企业韧性:企业不仅能够抵御未来的冲击,还能主动预测未来可能的冲击,以做出迅速响应,包括精简核心业务、扩大多样性人才储备,以及利用数字能力重新设计业务流程等。

中国GDP已告别两位数增长的年代,随着市场日渐饱和以及复杂度不断提升,持续向内追寻方为成功关键。波士顿咨询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阮芳表示,“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居安思危,在市场稳定时仍不断探索,力求抢占竞争优势的制高点;在危机面前,勇于积极持续地改变现状,通过重塑业务,持续提升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的基石。”

自疫情发生以来,BCG观察到大多数企业都在持续关注以下九项话题:情景规划、建立能够统筹变革和转型的团队、重构组织与人才战略、争取客户信任、保持供应链和生产稳定、管理现金流与成本、化逆境为助力、加速数字化进程、履行新冠疫情下的社会责任。

对企业领导者而言,长期来看疫情不仅有“危”的一面,也有“机”的一面。与抗疫期快速且被动的响应不同,波动期和后疫情时代要求企业更为主动,能够充分察觉并理解宏观环境和行业的变化,塑造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方案,识别一系列相关举措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优先级。因此,企业可将这一时期作为开启自内而外、质变性突破的契机。

文博会虚拟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