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商会名称北京国际商会

所在位置:首页 > 经贸热点 > 正文

金融开放“新11条”影响几何


2019年08月01日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专家圆桌

王是业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

万 喆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未来理事会专家、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顾慧君     苏宁金融研究院投资策略研究中心主任

(排名不分先后)

国家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日前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11条举措,进一步加快了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金融业开放为何如此重要和紧迫?这次发布的新11条举措将对国内金融行业产生哪些影响?机遇和挑战伴随而来时,中国又该如何应对?为此,本报记者邀请业内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解读。

Q1

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为何如此重要和紧迫?

王是业:金融业在当今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自身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通过资金融通的功能,对其他实体经济和服务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改革、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都需要金融业在资本供给方面的支撑,也需要金融业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对资金在各个行业领域的优化配置,促进优质资源向战略性行业集聚。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都表明,高科技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精准有力支持,实体产业与金融业的深度有机结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就很难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中国总体储蓄率较高,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民众和机构对投资理财、资产管理、消费信贷等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

近年来,尽管国际经贸环境纷繁复杂、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持续扩大各个行业的对外开放。2017~2019年,连续三年出台和升级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不断压缩外商投资限制领域,降低准入门槛。金融业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深水区,也是近年来开放力度最大的领域之一。

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国更深层次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和资本流通体系,是拓展产业发展的资本要素来源,在提高金融业发展质量、创新金融发展模式、加速管理制度国际接轨的同时,为全球投资者分享中国发展红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路径。相比制造业等实体产业,金融行业运行和管理更加复杂,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也有利于中国监管部门逐步开展政策压力测试,提升与国际接轨的监管能力。

万喆:实际上,金融业无论在中国经济还是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都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经常说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它对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的普通生活,乃至对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和国防要务来说都起到了支撑的作用,资金融通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使得经济发展可以如虎添翼。所以说,金融业的扩大开放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金融业的扩大开放与中国整体扩大开放的步调是一致的,未来金融业的开放包括引进外资或者“走出去”,其市场化的方向非常重要。因为金融业的市场化其中有一个价格发现的作用,能够使供需的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一个最佳均衡。因此,如何能够使价格发现发挥最好的作用,需要金融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

顾慧君:如何让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当前整个金融改革的方向之一,而扩大金融业开放一方面可以让全世界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可以以开放促改革,提升中国金融业整体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为投资者服务。

Q2

此次金融业对外开放“新11条”对提升国内金融业竞争力、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将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王是业:此次金融业对外开放“新11条”主要涉及资产管理、保险、证券等领域以及债券评级等配套领域,开放力度较大,对提高优质金融服务供给、促进内外资金融机构交流合作、提升金融业运行效率和质量都将产生实质性的作用。例如,在债券市场的开放措施方面,允许外资机构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所有种类债券进行评级,有助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评级体系,推动本土评级机构的规范发展,也能有效降低外国债券投资者与中国债券发行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提高中国债券市场的透明度和信用水平。允许外资机构获得银行间债券市场A类主承销牌照,有利于强化债券承销的竞争,推动内外资债券承销机构提升服务水平,也有利于加快中国债券发行与国际债券市场的快速融合。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而促进更多的境外资金进入我国债券市场,拓宽企业的跨境融资渠道。

在保险领域,取消了部分外资股权比例、经营年限等要求,将促进更多优质外资保险机构来华经营,通过竞争效应和学习效应推动本土保险企业完善保险服务、提升对保险资金的投资运营能力以及风险管理水平。放宽外资设立参股理财公司、养老金管理公司的限制,这将吸引大量外资理财和投资机构来华投资运营,给民众和企业的投资渠道提供更多选择,创新理财产品和模式,丰富境外投资资产配置,增加对国内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

万喆:此次金融业对外开放“新11条”对提升国内金融机构业务能力等方面有非常大的益处。事实上,中国的金融业开放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相对较晚,借鉴了很多管理、人才、技术方面的经验。而这次发布的“新11条”举措将带给中国金融市场更多的活力和竞争力,推动中国金融业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大步迈进。

但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市场化走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也发现其中有一些供给侧结构性的扭曲并没有完全打开,这也需要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使金融业能够在市场化的整体背景下创造一个更为良性和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使金融机构在这种良性和公平的竞争中实现自身价值,进而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中国的金融机构整体发展比较好。但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一些金融机构在过去垄断的体制机制下并不是处在一个完全市场化竞争的环境中。因此,金融业的扩大开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一种倒逼。可以预见,在日益市场化的环境中,未来金融机构将出现分化,好的越来越好,差的可能就会被淘汰,优胜劣汰的态势会变得更为明显。

顾慧君:11条金融业开放新举措覆盖了债券、银行保险和证券等市场领域。以债券市场为例,允许外资在华开展信用评级业务,包括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所有债券。作为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开放信用评级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中国信评质量改善和信评行业发展,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国际投资者对信评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其进入国内债券市场。此外,允许外资机构获得银行间债券市场A类主承销牌照,这进一步丰富了外资金融机构服务国内实体经济的手段,为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供了助力。

Q3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在促进金融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同时,又会带来哪些局部压力?应如何应对?

王是业:理财、保险、证券等领域的外资准入开放,无疑会加大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压力,削弱内资金融机构的垄断优势,部分竞争力较弱、改革迟缓的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或将下滑,甚至面临倒闭破产等情况。金融机构的优胜劣汰调整可能会给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相关金融机构破产、退出的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健全,相关的保险和再保险制度应该进一步完善。

客观而言,外资金融机构,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知名跨国金融机构,在品牌形象、运营能力、服务水平、风险管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不论是在投资理财还是在债券承销领域,它们进入中国市场或将抢占优质客户资源,致使部分内资金融企业只能服务于规模小、风险高的客户,利润水平降低、风险敞口加大。内资金融机构要以应对外资竞争为动力,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境外高端人才、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激励机制等方式加快业务和管理调整,在竞争中不断提高竞争力。

外资大型金融机构以混业经营为主,经营渠道多元、业务复杂、操作隐秘,相关风险可能在不同市场进行传导,这些金融机构来华经营将给中国金融监管带来较大挑战,对金融稳定发展构成一定压力。金融管理部门应在坚持金融机构持牌经营的基础上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内外资金融机构运营的所有环节和领域实施全流程监管,建立金融企业运行大数据库,开展风险研判分析,还要实施穿透式业务监管,防范风险在不同领域的传导。

万喆:一方面,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可能会给一些合规意识和风控意识较弱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带来比较大的压力,一些金融机构甚至可能会被淘汰。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深化改革可能也会倒逼银行对自身业务模式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尤其当金融业开放的程度越深时,金融机构改革的动力就会越足。

从发达国家来看,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中间业务实际上占了非常高的比例,这也是未来国内金融机构发展面临的挑战,即如何在服务上转型。此外,未来资本市场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资本市场也在不断深化改革,但是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亟待完善,法律的保驾护航作用还不是那么强,条例的细化程度还不是那么高,惩罚的力度还不是那么大。在未来市场逐渐放开以后,可能就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外来的冲击,因为金融市场的全球溢出效应和联动效应非常强,为此我们必须要做充分的准备,而法治化是重要的前提和保障,政府的应对措施也应该着重放在这些方面。

顾慧君: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才刚刚起步,短期内还看不出这些举措会给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带来怎样的压力,需要等到相关机构在国内开展业务后再下结论。

文博会虚拟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