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商会名称北京国际商会

所在位置:首页 > 经贸热点 > 正文

善用金融服务 稳健走入中东欧


2018年10月19日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作为深化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的加速器,不断完善的金融合作与金融服务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坚强后盾。当前,多数中东欧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存在较大投资缺口,加之当地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对企业的投融资及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积极参与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的同时,中国企业该如何善用金融服务,更好地保障自身利益?

推动金融机构前期介入

近年来,中国面向中东欧地区推出了多个信贷项目,为出海企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2012年,中国政府设立100亿美元的专项优惠贷款及“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此外,中国—中东欧金融控股公司旗下的“中国—中东欧基金”已吸引资金100亿欧元,计划撬动项目信贷资金500亿欧元。“资金一直是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支持。”北京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指出。不过,诸多企业该如何更好地向政策借力,充分发挥和利用资金优势?该负责人建议,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应主动让金融机构提前介入到项目中,这样企业不仅有可能获得更多资金支持,还可更及时地获取相关政策信息,有利于项目顺利进行。

具体而言,中国进出口银行公司客户部副处长曹毅认为,在投标及与外方进行商务谈判阶段,企业便可邀请融资银行介入。“银行可以为企业在商务结构的搭建等方面提出意见,让融资工作和商务谈判同步进行,信贷产品及信贷结构的规划也会更富有针对性,从而提高融资服务的效率。”

对此,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第三营业部处长周俊峰也持相似观点。他表示:“金融机构在项目前期介入,能够给企业的融资方案、担保方式等提供建议。如果等到后期企业已经签署了商务合同、确定了合同金额和担保方式后再进行更改就会很复杂。”

让风险意识跟上投资步伐

在不断扩大的投资及贸易合作的背后,风险也相伴而来。作为重要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进出口银行及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已为海量中国企业量身定制了金融服务,致力为其把好“风险关”。据悉,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已在120多个国家开展了融资项目,同时在中国境内设有32家分行,覆盖大部分省市地区。作为目前中国唯一的政策性保险公司及全球最大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去年的承保规模达5246亿美元,为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及中国企业“走出去”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与诸多中国企业接触的过程中,周俊峰感到仍有不少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尤其在一些看似风险很小的国家,中国企业更容易放松警惕。“但实际上,在这些国家反而更容易发生因税收政策变动、隐性征收等方式让企业的项目难以为继,进而造成巨大损失的情况。”

周俊峰还提醒道,当企业接手工程承包项目时,一定要提前考虑风险转移的成本。他举例解释道,此前在利比亚发生战乱时,很多在当地投资的中国企业发现带来最大损失的并非是应收账款,而是前期的成本投入。“企业前期采购的水泥、钢筋、沙子等物资都在战争中打没了。来自应收账款的损失可能达几百万元,但在成本投入上的损失可能高达上千万元。”

在周俊峰看来,目前中国企业的风险意识并未跟上不断加速的投资步伐,中小型私营企业应有效利用海外投资保险,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据曹毅介绍,今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已专门成立了普惠金融部,旨在更好地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走出去”及有关业务中的融资难题。

曹毅进一步介绍道,对于走进中东欧地区的中国企业而言,对外承包工程贷款、境外投资贷款和两优贷款(对外优惠贷款、优惠出口买方信贷)是已广泛采用的贷款种类。其中,两优贷款由于具有援助性质,贷款期限长且利率较有吸引力,因此受到外国政府和企业的普遍欢迎。不过他同时提醒,“两优”贷款对项目的资质要求较高,并涉及政府间协议及审批,往往运作周期偏长。相对而言,对外承包工程贷款、境外投资贷款更为商业化,运作周期相对较短。“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可根据自身特点及项目情况灵活选择贷款品种,采用适当的方案和融资结构推动境外项目的实施。”曹毅表示。

文博会虚拟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