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商会名称北京国际商会

所在位置:首页 > 经贸热点 > 正文

一带一路建设:有容乃大


2018年10月15日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专家圆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

刘向东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

黄志龙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首席研究员

贾晋京

(排名不分先后)

过去五年,“一带一路”倡议获得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认可,其影响力日益增强,海外朋友圈越来越大。近来,一些国家也提出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计划。这些计划是否会对“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挑战?沿线国家又该如何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本报特邀专家对此进行剖析,提出有的放矢的建议。

1

如何看待美欧等西方国家先后提出的区域基础设施投资合作计划?

刘向东:当前看,美欧等西方国家先后出台区域基础设施投资合作计划,主要是考虑到对外投资的需求。一方面,对外基础设施投资原来就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战略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时的热情所致;另一方面,随着亚洲乃至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缺口增大,特别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所带来的网络效应凸显,美欧等西方国家不愿错过其中的机会,特别是这些国家的跨国企业更可能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网络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从而使其获取更多超额利润成为可能。因此,从商业利益上看,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不可能坐失良机。美欧等西方国家开展区域基础设施投资合作的困难在于,受本国法律法规等约束,政策性资金投向风险较高的国家基础设施往往是不受允许的。

黄志龙: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出台区域基础设施投资合作战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量:一是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已过去了半个世纪,目前许多基础设施已经开始老化,基础设施更新换代、重建的需求较大;二是基建投资最大的难题是资金缺口问题,当前欧美国家政府债务负担巨大,社会福利等刚性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重过高,公共财政为基建投资筹集资金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区域基础设施投资合作,引导国际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基建投资领域无疑是大势所趋;三是欧美国家特别是欧洲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自由度越来越高,对货物、人口流动的限制越来越少,这将带动跨国、跨区域甚至跨洲、跨洋的基础设施需求越来越大,这些设施的建设也需要开展基建投资合作;四是在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时,基建投资无疑是先导性需求,特别是在亚投行成立的环境下,欧美国家也需要在发展中国家的新一轮基建投资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贾晋京: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出台的区域基础设施投资合作计划与“一带一路”建设并不冲突,因为“一带一路”本身就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倡议。实际上,如果这个计划能够推动和实施,是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呼应的,能够促进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关键在于这个计划能否实施,这才是核心。这取决于三方面因素:首先是实施能力,过去也有很多其他国家和企业提出做基础设施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再转包给中国的企业做,因为只有中国有能力承接项目的全产业链,所以美欧有没有能力实施是个问题。二是融资能力,所谓融资能力并不代表有资金就行,还必须有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三是与其他国家的对接能力,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有着天然的地理位置联系、相近的历史基础和长期的人文交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美欧与这些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之间缺乏这样的优势。

2

西方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是否会与“一带一路”倡议形成竞争?

刘向东:据我观察,西方国家推进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形成竞争甚至造成威胁,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存在的,但可以说西方国家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并不完全是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制定的。其一,西方国家制定基础设施战略投资合作计划可能会有其战略意图,但在实施过程中更多应体现为商业行为。当前全球的基础设施需求缺口巨大,增加这方面的供给应当是好事,可以让碎片化的投资形成合力从而连成一片,发挥出更大的网络效应。其二,即使西方国家实施的基础设施投资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形成竞争,也并不是坏事,可以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加有效率,同时也可以引导“一带一路”建设布局到那些未有竞争的领域;西方国家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合作也会积累更多的经验供中资企业借鉴和参考,同时“一带一路”平台本身就是包容开放的,对西方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应当持积极包容的态度,即使有竞争,也可以维持良性竞争,使“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共商共建共享的开放平台,而不是独角戏。“一带一路”建设并非一帆风顺,也不会一蹴而就,在推进过程中总会遭受非议和质疑,甚至遭受诽谤和敌视,但“一带一路”建设并不意味着新的“冷战”,其开放共赢的理念不会因被质疑而暗淡,反而会在成功实践中得到发扬,即不断用事实驳斥西方国家的歪曲和消除西方国家的不解,对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连通内陆和沿海国家、加快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黄志龙:不可否认,西方国家基建投资计划有可能与“一带一路”建设形成一定的竞争,但二者主要还是合作、融合的关系,这是因为“一带一路”是一个自由、开放、包容的倡议,不具有排他性,特别是排斥欧美发达国家参与建设。因此,西方国家实施基建投资计划无疑将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更多国家以及更广泛资金的参与,因而也更容易成功。这是因为基础设施本身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属性,“一带一路”的各种项目、产业园区都能从西方国家的基建投资中受益。

贾晋京:如果西方国家是真心实意做基建投资计划的话,显然是一件好事,中国也会欢迎和支持这个计划。但如果只是一种口头的表态,或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而忽悠有关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话,就会适得其反。近期,在美澳印日德五国经常出现的“一带一路”消极舆论,再次印证了越懂丝绸之路之于中华文明成长的意义,就越怕“一带一路”之于中国和平崛起的意义,折射出美欧丝路学派把持丝路学百年的霸权地位岌岌可危的事实。事实上,美国现在在很多方面的做法,比如贸易谈判,不仅早已失信于中国,也失信于欧盟和日本等盟友。因此,其他国家对美国宣布的亚太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也持质疑和观望态度。

3

“一带一路”建设在推进过程中该如何应对其他区域建设计划?

刘向东:基于以上观点来看,即使西方国家的区域基建计划成行,即便他们可以搞小圈子和排他性的项目,但总体上看这种全球各地基础设施等公共属性产品的供给是受欢迎的,特别是对那些欠发达的地区。作为一个更加包容开放的平台,“一带一路”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应将这些项目纳入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网络体系中,而不是忽视和排斥他们的存在。只有把更多的基础设施投资用好用足,真正促进基础设施连成一片,那么推进“一带一路”的设施联通的目标才会真正实现。所以,“一带一路”在推进过程中应成为一个大家都作出贡献的包容开放的合作平台,总体上应持有积极的态度,使“一带一路”在推进过程中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未来,“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将会在实践中日臻完善。“一带一路”建设的首要条件是推动基础设施的联通,通过共建和公私合营共同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挥设施联通对贸易投资的支撑作用。相对于全球每年2万~3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来说,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及国开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仍然是杯水车薪,应发挥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加快民心相通就是要开诚布公,推动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情感联系,应加强科教文体等领域的接触交流,推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让所有参与方获益。

黄志龙:“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一旦西方国家的区域基建投资计划成行,中国政府对此应持欢迎的态度,应主动把“一带一路”倡议、项目和产业园区与西方国家的基建投资计划对接,中国的企业、金融机构可以主动参与西方国家倡导的区域基建投资计划,而不应成为看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政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可主动与西方国家基建投资计划对接,主动把项目和产业园区与这些计划的项目衔接起来;二是中国应积极主动参与这些投资计划、项目的招投标,充分发挥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在基建投资领域的独特优势;三是中国的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这些区域基建投资计划的项目融资,为其提供资金支持,成为这些基建投资计划的重要参与者。

贾晋京:中国要正视现有发展挑战,审视现有的发展成果与顶层框架之间的差距,在今后的推进过程中实行“三步走”的解决方案:一要更加接地气。从注重顶层设计向推进落实转变,项目建设融入要更加扎实,真正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长远发展作出贡献,搭建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连通的桥梁。二要攒人品。即做好沟通工作,与当地人民打好交道,诚信互惠,避免损害国家形象。三要谋大局。“一带一路”建设在宏观层面要站得更高。过去五年,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中国为世界提供了新的市场连接服务器,在此基础上要做好服务网络的配套设施,比如货币清算支付体系的建设,为推进全球化贡献中国方案。“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以及新的合作标准,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实现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把未来发展引领到优势互补、休戚与共的新路上来。

文博会虚拟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