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商会名称北京国际商会

所在位置:首页 > 经贸热点 > 正文

经贸合作,“龙狮共舞”结硕果


2022年12月06日    来源:国际商报

2022年是中国与新加坡建交32周年。携手同行三十余载,中新经贸合作机遇激荡,合作大潮奔涌向前、波澜壮阔,其中文化领域经贸合作恰如浪花朵朵。未来,各方应如何继续顺应中新经贸合作大潮,向着高质量目标千帆竞发?北京等文化名城又该如何把握好中新文化经贸合作的强劲脉搏,更好与其同频共振?

日前,由北京服务贸易协会、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主办,新加坡香港商会联办的北京-新加坡文化经贸合作交流会在北京、新加坡两地连线举行,业内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围绕上述热点议题畅所欲言,汇集众智,共探前路。

2015年,中国与新加坡步入“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新时代;2017年,中新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2022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曼谷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时强调,“中新关系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示范性”“要让‘高质量’成为中新合作的鲜明标识”……款款走过建交32年的时光长廊,中新两国“龙狮共舞”,多领域合作取得长足发展。其中,经贸合作收获的累累硕果尤为吸睛。

从双边贸易来看,当前,中国是新加坡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第三大服务贸易国。今年1-10月份中新贸易额同比增长23.9%。就在今年8月1日,中国商务部和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举行了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第四轮谈判首席谈判代表会议,双方就有关章节文本、服务贸易和投资负面清单等议题开展深入讨论,取得积极进展。业界对中新自贸协定升级满怀期待,认为其一旦达成将带动两国经贸合作更上一层楼。

从双向投资来看,据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局长刘殿勋介绍,截至2021年,新加坡对华投资累计达1208亿美元,已连续9年保持对华新增外资最大来源国地位。新加坡亦是中国在东盟最大的投资目的地国,目前中国对新加坡的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600亿美元,在中国对外投资目的国和地区中居第5位。新加坡已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开展经贸合作的首选地之一。

“两国政府共同实施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是新加坡参与中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平台。三大合作项目从筹备、建立到完善的过程,是中新两国政府推动经贸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的真实写照,是两国合作与时俱进的产物。”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如是说。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其于2008年9月28日奠基,是中新两国第二个战略合作项目,也是世界上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这些年来,中新天津生态城在天津市委、市政府,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新两国领导人的重要指示,成功将一片盐碱荒滩改造成生态之城、智慧之城、幸福之城,成为中新合作的典范和国际示范的样本。”中新天津生态城自贸联动新加坡推广中心首席代表任可介绍,截至目前,中新天津生态城已累计吸引吉宝置业、普洛斯、盛裕投资等50余家新加坡企业,累计投资总额达23亿美元。

好戏仍在接连上演。在11月1日举行的中新双边合作联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双方签署了19项深化合作的协议,涵盖贸易、电子商务、数码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业界普遍认为,19项成果的“丰收”反映了中新两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放眼未来,随着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取得积极进展,RCEP全面生效实施红利加速释放,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建设,中新两国将进一步深化合作,为双方企业的投资发展提供更多新机遇。”刘殿勋说。

中新携手,共育文化贸易繁花

文化在经贸活动中往往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近年来,中国与新加坡文化产业合作不断提质升级,不仅为两国友好关系注入新活力,也让两国合作发展彰显出更多韧性。

密切文化贸易意义重大

细览中新经贸合作,文化产业合作的导向性非常明显。“中新天津生态城自创立之初就将文化创意确定为区域主导产业,致力于构建文化企业聚集发展的产业生态。”中新天津生态城自贸联动新加坡推广中心首席代表任可颇为自豪地列出一组数据:截至目前,生态城的文化企业已突破250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2021年,生态城成为天津市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文化贸易企业达60家,年出口额2700万美元,其中6家企业获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在生态城的蓬勃发展,是生态城优质营商环境的集中体现。”任可如是说道。

当前,中新合作正锚定“高质量”目标加速奔跑,文化产业合作则可以成为两国高质量合作的鲜明标识。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指出,中新两国正在大力推进位于苏州、天津、重庆的三个政府间项目和广州知识城国家级项目提质升级,加速落实陆海新通道这一中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进一步深化推动数字化、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项目,双边合作可谓势头正劲。在此基础上,各方应聚焦文化产业,畅通人员往来,丰富文化产品的贸易品类,提高文化贸易水平,树立中新两国高质量合作新高地。

不仅如此,高岸明提出,应以文化产业助推中新两国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今年10月最新出炉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新加坡已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中国,与亚太地区的经济依存度、融合度也在日益加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太,亚太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和新加坡作为亚太地区重要国家,应当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担时代责任使命,深化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领域合作,为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贡献。”

深化合作仍需精耕细作

面向未来,中新文化经贸合作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海文看来,中新文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有很多切入点,比如,在规制和标准方面开展更多探索,促进数字文化贸易领域的深度合作,加强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强化中新文化贸易渠道和平台建设,推动中新文化贸易试点创新和重点突破,加强中新文化贸易人才培养培训和交流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东盟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何胜认为,文化经贸合作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合作方式,步入新时代,双边文化经贸合作需要四轮驱动,快马加鞭,中国和新加坡尤其需要奋勇当先,领跑合作。

何胜详细阐释了“四轮驱动”的具体内涵:凝聚合作共识,让合作更为顺畅、行稳致远;深挖合作潜力,尤其要重视挖掘合作的互补性,探索合作的新形式,培育合作的新增长点;排除合作障碍,包括思想认识上的障碍以及机制、标准上的障碍;做足数字文章,借助数字化手段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丰富合作内容,提升合作效果。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亦为推进中新强化文化经贸合作提出六方面建议:一是应落实领导人倡议和政府正在实施的共识,构建示范效应。各方应充分认识到中新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有益于共同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挑战,共同抓住市场开放带来的发展机遇,高标准推进两国文化产业合作。二是加快推进中新自贸协定升级谈判,中国与新加坡应在文化产业交流合作领域进一步提升市场开放水平。三是北京与新加坡的文化、经贸等部门应共同制定内容丰富的交流合作计划,着力推进文化艺术、文化旅游、文化遗产等领域合作,尤其是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赋能双方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四是建立北京与新加坡文化产业合作机制,凝聚、协调文化企业参与合作,提升文化产业合作水平。五是注重文化品牌建设。中新企业应通过文化产品的开发,树立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形象,优势互补打造内涵丰富的文化产业品牌。六是落实好北京市正在实施的《把握RCEP机遇 助推“两区”高水平发展行动方案》。该方案提出,鼓励北京市文化类企业开展影视剧、出版物等服务贸易,强化与RCEP国家文化交流合作。

双向奔赴,文化名城各有千秋

文化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兴则产业兴、城市兴。放眼中国与新加坡,文化名城颇多,其在开展文化贸易方面拥有哪些“过人之处”,未来又当如何把握好发展的新机遇?

开展文化贸易优势颇多

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文脉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集、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旺盛……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厚重的文化底蕴早已享誉海内外。

“近年来,北京牢牢把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要求,坚持守正创新、活化利用,推动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不断焕发活力与生机,努力推动首都文化资源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文化产业已成为首都‘高精尖’产业格局的强劲引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谈起北京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产业的“成绩单”,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市发展改革政策研究中心)战略规划所所长刘作丽如数家珍。

对于“狮城”的魅力,业界同样赞誉良多。“面对百年变局及世纪疫情,新加坡充分利用自身‘联结东西’的独特地位,加速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创新型企业、优质资本、高端人才等全球高端要素的集聚,实现了逆势增长。”刘作丽如是评价道。

新加坡香港商会会长、北京CBD全球招商站新加坡负责人陈文平亦表示:“新加坡是公认的全球商业中心,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同时具有开放的商业政策、优越的融资环境、丰富的人才库以及尊重知识产权的营商氛围,吸引了众多跨国企业在新加坡设立亚太基地,甚至是全球总部。”

文化名城北京与“狮城”新加坡“梦幻联动”,能够激起怎样的火花?

“北京对新加坡文化产业的投资态势持续向好,字节跳动等企业纷纷加大在新加坡的投资力度或展示出浓厚的投资意愿。不仅如此,中国和新加坡同处华人圈,同为RCEP成员国,北京作为中国首都,与新加坡在文化投资、文化贸易领域的合作空间广阔,两地必将有机会围绕历史文脉传承、文化创新创造等务实深化合作、释放潜力。”对于两地合作前景,刘作丽十分看好。

陈文平亦认为,随着北京以及中国的文化输出能力日益增强,中国一定可以凭借潜力无限的文化创新和发展,与新加坡开展更多的文化经贸合作。

下好文贸大棋空间广阔

业界认为,北京与新加坡开展文化经贸合作,其成果不仅利好两地,也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北京拥有近2200万常住居民,新加坡则拥有540多万人口,背后是巨大的消费市场。两地消费又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可以进一步辐射到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覆盖人口将超过20亿,经济体量占全球的近三成。”刘作丽说。

对于北京与新加坡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密切文化领域的经贸合作,刘作丽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第一,牢牢抓住“文化”这个关键变量,促进双方深度合作。持续办好“联通世界·感知北京”新加坡站系列活动,积极推动双方政策沟通、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等方面务实合作,在文脉传承、文化创新、满足居民文化消费等方面探索推出一批利长远、小而美的项目。

第二,把握发展机遇期,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双方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及所长,依托RCEP构建更加紧密的联系,如探索组建文化产品和服务合作联盟,建立对外文化贸易企业库和合作项目清单,精准对接需求,加快推动北京企业“走出去”、新加坡企业“引进来”。

第三,由点带面,实现由文化合作向全方位合作升级。两地应推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交流合作机制,务实推动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在高水平开放合作中实现共赢。

文博会虚拟展馆